查看原文
其他

“走企入户”式调研的四个关键

2018-01-17 轻敲此处添加▷ 秘书工作


深入基层,直接与企业、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是了解企业、群众对改革所思所想所盼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在“问诊于企”“问需于企”“问政于企”系列调研中,总结出“走企入户”式调研应抓住的四个关键。


围绕大局选取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的选取是整个调研的关键。对于“走企入户”式调研而言,应紧密结合本地重点产业发展政策,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由点及面地了解整体情况。我们重点抓住三条主线选取调研企业:一是围绕做强实体经济选取各地规模以上企业,二是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选取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选取各类中小微企业。系列调研紧密契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呼应我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保证了调研成果的前瞻性和影响力。


拓宽视野范围找准标杆


将调研了解情况局限于当下、当地,难免成为井底之蛙。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必须将视野放宽放远,找到适合自己、努力可及、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我们在开展“问诊于企”调研前,对世界银行年度营商环境报告(英文版)作了深入研究。调研组按照对标找差的思路,确定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获得信贷四个方面作为“问诊于企”调研的重点。这四个方面与企业日常运营直接相关,是构成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


从调查情况看,大家普遍反映问题找得准、差距仍存在、企业有话说。特别是一些跨国企业,介绍了在国外不同国家办理行政审批的实际经验,为推进重点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带着改革预案去听意见


增强调研的针对性不仅需要我们了解情况、找准症结,而且要带着具体的改革方案在调研中收集意见建议。治理行政审批“一长四多”(时间长、盖章多、收费多、材料多、中介多)的突出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改革,需要在调研中广泛听取意见、力求完善。


以投资为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即明确“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两安三重”的具体外延缺少共识。“问诊于企”调研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探索“不再审批”强化有效监管18条意见,我们在行政审批清单的基础上,起草了共包含276项审批事项的“企业投资项目省级部门不再审批清单”。在“问需于企”调研中,调研组带着“不再审批”清单广泛征求企业和基层部门的意见,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其中202项应当取消审批或下放审批权限,占“不再审批”清单项目总数的七成多。而对于涉及“两安三重”的事项,企业则希望省级部门加强审批、监管。


通过“问需于企”调研,提供了对“两安三重”理解的新视角,使“不再审批”清单更加完善,提高了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


甘当小学生以察实情


毛泽东同志指出,搞好调查研究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甘当小学生的精神,首先是指要有求知的渴望。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迫切需要真实、准确、全面地了解企业、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作为政策制定的基础,这就不能光去找亮点、看成绩,还要找问题、补短板。我们开展的系列调研,“问诊于企”聚焦制约营商环境的四个方面,“问需于企”针对企业投资“不再审批”清单,“问政于企”侧重涉企收费等制度性交易成本,都是当前企业亟盼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调研成果助推了一系列“接地气、解难题”政策的出台。


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还应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用企业家、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能记住的大实话进行交流。我们在“问诊于企”期间共召开了14场147名企业家参加的座谈会,“问需于企”也召开了13场134名企业家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既有企业提出“一层级全链条审批”这样的真知灼见,也有“审批时间过长导致总部改变投资计划”这样的生动案例。企业家们对政府部门虚心诚意的调研非常珍惜,在调研结束后组建的企业家微信群中,参加座谈的企业家还经常主动献计献策,成为了审批改革攻坚的新“智库”。


(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7年5期;作者:刘徽)

编辑:吴 昊  制作:杨宪东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工作》杂志及微信号“秘书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关注秘书工作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右上角“+”→搜索“秘书工作”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添加关注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秘书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